“黄金时代”未过,“白银帝国”又来,发生了什么?

发布时间:2024-11-02 03:37:47 来源: sp20241102

   中新网 北京4月12日电(中新财经记者 谢艺观)近期,白银以猝不及防的势头,超越了金价涨幅。继“黄金时代”后,“白银帝国”也来了。

  投资者也开始蠢蠢欲动,有人计划买入银条,有人将目光投向白银ETF,还有人看着家里的银手镯,掂量着涨了多少钱。

  资料图:成品银锭制作完成。 刘鹏 摄

  比金价涨幅还猛,沪银期货创近12年新高

  4月10日晚,美国最新CPI数据公布,通胀压力仍然高企,对白银行情形成短暂扰动。不过,4月11日,COMEX白银、伦敦银现再次双双收涨。

  中新财经记者注意到,自2月14日起,COMEX白银、伦敦银现便开始逐波拉升,4月11日,伦敦银现收至28.475美元/盎司,期间累涨29%,超越同时间段伦敦金现19.36%的涨幅。

  近段时间,沪银主力合约也一路走强,4月10日收盘价达7204元/千克,创2012年10月以来新高。

  4月11日,沪银主连收盘情况。

  银价的飙升,也导致市场的银饰品价格出现上调。

  记者走访北京某银饰店,该店兼营饰品批发和零售生意。据店员介绍,目前店里银饰批发价已涨至每克8、9元。“批发给零售商的话,他们的售价每克已达到12、13元。”

  “这段时间银价涨得还挺快的,就最近这几天,已经涨了三四毛了。”该店员向记者补充道,“如果和去年相比的话,涨得会更多,记得去年批发价是六七元。”

  白银高涨,有人一口气买60斤

  银价的狂飙也激发起人们的投资意愿。在社交平台上,不少网友交流着买银的经验。

  平时就有囤银习惯的小琳(化名),准备继续入手点白银。前年底,她开始在某电商平台的银店购买实体白银。近期银价上行,“当时每克4.3元的价格,如今快要翻一倍。”她告诉记者。

  相比小琳,小萌(化名)入手较晚。最近看到银价上涨的她,迅速入手了30千克白银。虽然是以每克6.7元的较高价位购买,但近几日银价上扬,也让她觉得这笔投资值了。

  白银“购买热”下,记者调查发现,一些平台出售的部分规格投资银条已经显示售罄。

  “融通银”小程序截图。

  在一些人大手笔购入实体白银的同时,一部分人盯上了白银ETF,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购入白银期货基金的截图。

  “4月7日,壮着胆子买了10万元的某机构白银期货(LOF)C,9日发现赚了2600元后,直接抛掉,扣除手续费后净赚1600元。”一位投资者分享道。

  这波白银投资的热潮,也引发了相关部门的关注。

  4月8日,上海黄金交易所紧急发布通知,自2024年4月9日收盘清算时起,Ag(T+D)合约的保证金比例从10%调整为12%,下一交易日起涨跌幅度限制从9%调整为11%。并请各会员提示投资者做好风险防范工作,合理控制仓位,理性投资。

  盲目囤积,小心砸在手里

  与此前金价上涨相比,这波银价上涨背后,影响因子上既有共性,亦有个性。

 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向记者表示,首先,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不确定性持续存在,避险情绪升温,驱动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价格上涨。

  “其次,从供需层面看,近期全球工业生产有所改善,白银除了可以作为配饰和投资品,在工业领域也有广泛用途,特别是在电子、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等领域,工业需求持续增长。”他还提到,从供给角度看,根据世界白银协会报告,全球白银供应连续三年短缺,供需缺口增大为白银价格上涨提供支撑。

  “另外,从全球流动性环境和政策预期看,市场普遍预期今年欧美央行政策将转向,在投资或套利资金驱动下,白银等贵金属价格提前反映。”王有鑫称。

  银价飙涨,不少人囤银“待价而沽”。但他也提醒,从当前的市场环境和影响因素来看,由于美国通胀反弹,美联储降息预期不断降温,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价格短期可能出现回调。

  “不过,美联储降息时点延后和次数减少也将加大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,消费电子、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产出持续增长,白银在短期盘整后仍有继续走高的可能。”王有鑫认为。

  中新财经记者了解到,随着银价上涨,其回收价水涨船高,一些线上银店足银回收价可以达到6至7元,但部分会要求是自家品牌。而在线下,菜百方面告诉记者,银饰不提供回收服务,之前发售的银条回收价为6.12元。

  北京某回收店铺则向记者表示,店里白银的回收价较为稳定,不像黄金那样实时波动。“如果手里的银饰较少的话,现在回收价也就2元/克,一公斤以上的话,可以谈到3元左右,但整体都不太高。即使后期银价继续上涨,回收价也不会浮动太大。”

  这也提醒投资者,在买实物白银时要考虑到回收问题。王有鑫也表示,投资者需要综合考虑全球经济形势、货币政策、市场供求关系等多方面因素,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,同时也要注意控制风险,避免盲目追高或过度投机。(完)

【编辑:陈海峰】